巴哈旺大飯店 - 印度式的生死嘉年華|AC的電影&攝影隨筆

如果你的父母身體一直都很硬朗,某天一覺醒來,卻說自己時間不多了,想要離家去遠方靜靜度過餘生,你會怎麼做呢?你會相信父母的生物直覺,為了珍惜最後相處的時光,放下工作一起前往嗎?想像你是個印度教徒,你的答案會怎麼改變呢?

我想大多數人對於最後一個問題應該都很陌生,因為真的不太了解印度教及他們對於「死亡」的態度。如果對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有興趣,或是為了想拓展自己的生死觀及世界觀,可以慢慢思考的人,觀賞這部電影應該會收穫很多。


印度教的生死觀

佛教是脫胎於印度教,所以共享了很多觀念,像是「業障」、「輪迴」及「解脫」(超脫輪迴)。印度教同樣強調人生前的作為不免會有罪孽,也就是業障,人死後依據業障多寡會決定來生輪迴成什麼身分。靈魂最終的目的也是希望能超脫輪迴,真正從痛苦中解脫。死亡不是結束,而是另一個開始,甚至是真正的解脫。

就像中華傳統習俗強調「入土為安」,印度教徒也有特殊的喪葬習俗,跟他們文化中對於恆河與牛的崇拜相關。印度教徒相信:恆河可以洗去罪惡,也能讓人早些解脫;牛則是神聖的動物,不可隨意宰殺。電影中的老爸爸,就是希望能到恆河畔的聖城「瓦拉納西」(Varanasi)開始他的死亡歷程。

「瓦拉納西」是一座在印度北方的古老都市,是印度教徒公認的聖城。由於位處於恆河畔,居住在此地的人如果死亡,可以即時地到聖河進行一切喪葬習俗。

以現代的醫學觀點,將聖河作為死亡的終點、來生的起點,是造成恆河汙染嚴重的原因之一;又由於恆河的神聖性,教徒會取來沐浴或是飲用,都很容易造成傳染病的傳播。可是以他們的文化角度去理解,卻又完整體現了生死並蓄的哲學觀點。如果有興趣,可以稍微去搜尋一下相關的照片,死亡在別的文化可能有點驚悚,對他們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親子衝突與溝通

本片另外一個看點是親子的衝突與溝通,存在於爺爺與爸爸之間、也存在於爸爸與女兒之間。家人之間雖然很親密,但可能就是太親密了,有些話才難以啟齒。但是家人之間也存在著另一種模式,就是一種「雖然你不說,不過我都知道」的默契,就像爺爺完全感覺得出孫女的心思。對於女兒的毀約,爸爸生氣的是顏面盡失,爺爺卻很淡定地覺得「自己的人生自己過」,甚至預先為孫女做好準備,這也是一種社會價值逐漸轉變的體現。

預告片請點我

Comments